薪火相传 赓续未来——首届中国酒业高质量创新圆桌论坛启示未来
字号: 小 中 大
为纪念“汾酒试点”60周年和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江南大学、四川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协办的、“薪火相传 赓续未来”首届中国酒业高质量创新圆桌论坛,5月30日下午在北京举行。
作为以“澎湃六十载 蓬勃新时代”为主题的纪念“汾酒试点”60周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同期活动,首届中国酒业高质量创新圆桌论坛围绕弘扬“汾酒试点”精神、用高新科技为酒业赋能、推动中国酒业高质量创新、开创中国白酒试点新时代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中国酒业协会、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论坛研讨,就“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如何融合发展”、2024“汾酒试点”将如何开展、为中国酒业未来解决哪些问题等,展开了深入交流。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最新受聘的“中国白酒产业链科创文创专家”——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成员兼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阎晓宏,十三届全国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党组成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分党组书记、台长王庚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碧,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维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路福平,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庹先国,江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岩,中国酿酒大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副院长、首席酿酒技术顾问张五九,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新光,中国科学院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国际酵母菌委员会和国际食品真菌委员会委员白逢彦,汾酒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李振寰,汾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卫华,汾酒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李沛洁,汾酒股份副总经理、汾酒销售公司总经理张永踊,汾酒股份首席文化专家王涛,汾酒股份总工程师韩英等主要领导和专家在前排就坐。论坛由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主持。
汾酒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李振寰首先致辞,他说,汾酒酿造技艺源远流长,尤其从60年前到今天,传承从未间断,靠的就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历史沧桑剧变,汾酒的创造技艺没有变化。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行业竞争以及如火如荼的白酒头部企业科技创新,我们要充分释放汾酒的品质势能、品牌势能、文化势能,提升清香白酒的市场竞争力;要扎实完成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把科技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运作,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高举1964年试点精神的火炬,以科技创新加工匠精神,催生白酒新质生产力,全面如期完成新时期下汾酒新试点任务。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韩英,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她强调:2024“汾酒试点”的任务是为了构建全产业链国际标准体系。她在演讲中围绕2024“汾酒试点”的研究基础和筹备情况,以及2024“汾酒试点”的初步框架设计等方面,介绍了2024“汾酒试点”及汾酒科技创新的具体规划。
韩英说,2022年底,汾酒集团研究制定了包括“原粮、大曲、酿造、装备、产品、标准、技术营销、消费者、国际化”九大篇章的“11125”汾酒科技战略,可以看作是2024“汾酒试点”规划的雏形。近两年来,随着“11125”科技战略的加速落地实施,也形成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无论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之路有多少障碍,未来有多么曲折,中国白酒一定要走出去,一定会走出去。无论中国白酒与世界其他蒸馏酒有多么大的差别,但在原料选择、发酵控制、蒸馏技术、陈酿熟化、品质控制、文化传承、品质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是可以对话的。正如秦含章先生曾经所言:汾酒是国际香型。这是汾酒构建“美而独特”国际标准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在介绍2024“汾酒试点”初步框架设计时,韩英说,2024“汾酒试点”涵盖4个方向、19个专题、99个项目,简称2024“汾酒试点”“41999”工程。其目标是,传统的更传统,传统技艺与遗产文化深度交融;现代的更现代,提高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率,构建世界酒业领先水平的、汾酒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标准体系,成为世界酒业传承创新的典范。
参加论坛的白酒全产业链科学家、中国酒业活态文化指导专家、2024“汾酒试点”项目专家团专家等,针对2024“汾酒试点”专题及中国酒业高质量创新进行研讨,为即将启动的2024“汾酒试点”建言献策,从不同方面给予汾酒集团更具体、更富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权威指导和专业辅导,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专家们一致认为,再次启动“汾酒试点”必将开启一条以‘传统工匠精神、智能科技创新、活态文化发展’为核心要素的高质量创新之路。
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指出,我觉得汾酒薪火相传,赓续未来的方向非常好。汾酒是60年前“汾酒试点”的发生地,汾酒的经验在这60年的时间里逐步被加以深化,同时延续到现在,推动企业的发展,这些经验对整个酒行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汾酒试点”经验是尊重传统、尊重规律;2024 “汾酒试点”则是遵从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理念,通过创新使传统的工艺和文化发挥作用。要倡导做科技的学习传统、做传统的也要懂科技,要让传统的产业与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推动酒业发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党组成员兼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指出,中国酒业如何走向国际,汾酒做了开路先锋。韩英总工程师的报告非常好,全面总结了60年来“汾酒试点”的成功经验,开启了2024新的试点,核心就是要推动中国酒业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全产业链的国际标准体系,这个命题非常好。酒业走向国际标准化恰逢其时。建议做好中国酒业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实现从局部到总体、从项目到组织层次分明的推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党组成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分党组书记、台长王庚年坦言,过去我们知道汾酒好喝,今天了解到汾酒做的努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认识到汾酒这个品牌之所以这么亮跟几十年的努力分不开。人类的文明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融合的结果。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旦成为文明就会伴随人类的始终。我们在鼓励提倡科技和文化创新的时候,唯有文明的底线不能突破。像汾酒这样的优秀企业,他们几十年的经验和标准将来有关部门把它变成行业的刚性纲领,让大家共同遵循,使整个行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这样中国酒业才真正能够走向世界。
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阎晓宏表示,今天聆听了宋书玉理事长和袁清茂董事长以及各位领导、专家的演讲,围绕着总结汾酒60年的经验、围绕着守正创新做了非常精辟的阐述,对发展是有引领性的。创新是酒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酒业创新发展要重视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创新成果,包括商标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地理标志、著作权等。
十三届全国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指出,第一,中国的科技、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酒也要走向世界。我们除了建立国际标准外,还要对标准的内涵做国际解释;第二,要建立好国际标准,应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去认识白酒、从生物分子学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和精准地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第三,使用装备的队伍、制造装备的队伍和装备技术基础研究队伍要团结合作。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指出,今年汾酒试点60年,60年前是科技生产力的凸显,是产业、科技生产力;2024年“汾酒试点”再出发,无疑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科技和文化怎么融合?文化产业、产业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要用活历史赋予酒文化天人合一、人无我有的诗意的、独特的、历史的资源,举办以酒文化、酒艺术为主题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汾酒能够通过文旅融合,完善并建设具有诗情画意的杏花村、酒的非遗文化产业园、汾酒博物馆、体验馆等。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碧认为,1964“汾酒试点”是中国产业发展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对推动我国技术产业的进步至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要深入理解和推进智能制造在传统企业的融合应用,同时通过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努力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制造。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景虹建议,应该扩大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方法,在系统组织的框架上进行研究,同时通过高精尖仪器设备与技术结合的发展,关注应用包括生物学效应在内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酒类健康机理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路福平指出,创新科研项目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建议做好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的资源匹配,在组织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机制,借鉴国外先进成果。例如国外的循环经济做得很好,从绿色生产的角度我们就有很多国外经验值得学习。
江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岩表示,听了韩总的报告,尤其是2024的“汾酒试点”的计划,4个分享、19个专题、99个项目,还是非常完整的。真正实现中国白酒国际化,需要有一些突破口,包括制定国际标准、树立绿色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深化协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等,探寻一系列立体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酿酒大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副院长、首席酿酒技术顾问张五九则认为,白酒科技和当今新质数智科技的形成途径是一致的,现代科技在很多层面不能完全解读现有的自然现象,包括酿酒,现在很多的手段和手法没有满足酿酒科技的诉求,不是酿酒行业落后,而是现在科技还不够先进,不能完全解读。传统酿造,包括地缸,这些传统的酿造模式是上千年来祖先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结果,虽然现在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看到了一些原理,但是尚需更深入地研究,这对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新光建议,一是建立全产业链的国际标准表达,要充分了解国外的表达体系;二是要思考如何利用好国内外先进技术赋能传统行业;三是希望“汾酒试点”在传承的基础上,立足汾酒本身,以企业为基点提炼总结上升到行业的高度,不仅是清香,要把中国白酒好的经验提炼总结出来,让整个行业赢得更大发展。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小林建议,一是要梳理白酒文化的核心价值;二是酒文化研究还要转换角度,应该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三是要创新表达,要创新一些传播方式。酒文化的传播,最重要的是要让中国足彩网手机版的人感知、了解、接受、喜欢酒文化。很多酒企都欠消费者一杯酒,给他一杯酒,让他体验一下,这种传播方式我觉得是最需要的。
中国科学院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国际酵母菌委员会和国际食品真菌委员会委员白逢彦建议,一是要总结和扩大以前的研究结果,并运用到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在大生产方面提高效果,这是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二是在标准化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环境微生物对酿造微生物有什么样的差别,把这个问题解决以后我们才有信心实现标准化;三是标准化工艺必须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必须在设备上达到条件,希望与不同方向的设备研发生产团队及厂商进行合作,制造出更好的智能化的酿造设备。
为更加有力地推进2024“汾酒试点”战略项目,本届圆桌论坛上,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还与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论坛最后,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代表协会做了总结性发言,他强调各位专家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宝贵,希望2024“汾酒试点”在传承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对中国酒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与价值。他倡议:让我们“薪火相传 赓续未来”,创造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